时间:2023-06-2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把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赋予道路制度以民族的血脉,赋予理想信念以文明的底蕴,彰显了“走自己的路”的强大底气和自信。
序厅内,巨幅漆画《长城颂》气势恢弘。巍巍长城盘旋而上,象征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初心永驻的写照。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薪火相传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一路向前。
近代以后,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遭遇深重危机,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走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河北阜平,地处太行山区。史料记载,“阜”为兴旺昌盛之意,寄托着世世代代阜平人的强烈愿望。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向全国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十年间,曾经的“贫中之贫”蝶变成黄土生金之地。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当中华民族完成了彻底摆脱贫困的奇迹一跃、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诗经》中的千古吟唱在社会主义中国超越梦想、照进现实。
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美好期盼紧密凝结在一起,激荡起中华儿女的强烈共鸣,汇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走自己的路愈发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2021年7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一百多年来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定道路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思考,提出了许多重大论断、重要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园内展示着朱熹对《孟子》所作注解。2018年6月,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借用这句话,诠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从“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科学判断,再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不懈追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从提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确立国家的“江河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突出地位,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上承千百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新时代发展实践相结合,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
这是2019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法国时收到的国礼。法国总统马克龙介绍说,《论语》的早期翻译和导读曾对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哲学思想给予启发。
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10年间,这一理念产生日益广泛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奋进新征程的号召。
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地方考察中来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兰台洞库2号库里,首次同台展示了《四库全书》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文澜阁古籍真本和仿真影印版本,全面呈现《四库全书》风貌,实现“四阁四库合璧”。
今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叮嘱工作人员:“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则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广东茂名,传承千年的荔枝之乡。今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查看乡村产业发展情况,展望美好图景:“我们要搞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把后富的往前推一把;钱赚得再多,不讲精神文明不行,我们的乡风民俗要文明;生态和经济要和谐,‘个体现代化、村里脏乱差’不行……乡村振兴要和这些‘国之大者’结合起来。”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今年2月7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今年4月,巴西总统卢拉第四次访华,第一站抵达上海,参观了华为公司,对中国在5G等领域发展成就深表钦佩。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表明,发展没有单一的药方,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其历史挑战和自身实力走自己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必将乘风破浪,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胜利彼岸。(记者赵超、熊争艳、孙少龙、王鹏)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道出了“两个结合”的运动规律和成果形态,为新时代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法、路径和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必然。
新华述评: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系列述评之一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