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此女有毒南绫这是个什么梗?

时间:2023-02-1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我党我军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刘伯坚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从被捕到牺牲,刘伯坚共给亲人写了四封书信,其中三封反复嘱咐妻子的兄嫂找到虎、豹、熊三个儿子,并对孩子们提出殷切期望。

  刘伯坚,被毛泽东誉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他1895年出生于四川省平昌县;早年曾就读于成都高等师范学堂,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年底,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回国后,刘伯坚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应邀到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即原西北军)总政治部副部长。大革命失败后,刘伯坚再次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并出席了中共六大。学习结束后回国到中央苏区工作。

  1933年11月,(左起)叶剑英、杨尚昆、彭德怀、刘伯坚、张纯清、李克农、 周恩来、滕代远、袁国平等红一方面军领导在福建建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出发长征,刘伯坚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革命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4日在率部突围时左腿中弹不幸被捕。

  刘伯坚在大庾监狱和绥署候审室被关押了12天。在这短短的12天铁窗生活中,他和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并给我们留下了气吞山河、光照日月的珍贵遗墨。

  刘伯坚写给妻子信中的最后一句话是:“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的革命的敬礼!”一边是森严的杀场,一边是从容的留墨,这是一种怎样的凛然和镇定。正如老将军宋任穷所说:“刘伯坚这个人真了不起,快要上杀场了,还是那样镇定自若地写家书,信上的字迹和笔画,跟平时工作时的字迹和笔画一模一样,一点没有变。”

  刘伯坚的这几封家书,几经周折,辗转到周恩来同志手中。周恩来看到遗书后,潸然泪下,直到解放后还多次提起:“那些遗作,是我们党在战争年代里流血牺牲的烈士给他的亲人的最完整的遗书,是我们党的宝贵的财富!”

  刘伯坚有三个儿子,由于工作需要,都分别托付给他人代为抚养。虎生、豹生、熊生三兄弟自来到人世,便天各一方。

  舐犊之情让刘伯坚对三个年幼的孩子非常想念。在写给妻嫂的家书中,刘伯坚多次提及孩子,信中详细描述和记录了幼子托付的地方和人家,这背后是一位身为革命者的父亲的深深牵挂。

  刘伯坚为三个幼儿所设想的人生之路,不是追求大富大贵、功成名就,而是希望“最重要的,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

  在刘伯坚夫妇牺牲后,三个孩子都在难以尽述的艰难中长大成人,并先后被中央找到。1979年5月,在刘伯坚、王叔振双双牺牲44年后,他们的三个儿子在北京相聚。

  刘伯坚在家书中预见到了人生即将终结,但他坦然接受这一“杀身成仁”的结果,并拒绝家人设法营救自己。

  他在信中特别叮咛亲友们不要将他被捕之事告诉曾经的“友人”——原西北军高级将领冯玉祥、邓宝珊以及国民党上层人士于右任等人,更不要请他们出面营救。主要原因在于,他深知自己“与他们走的道路不同”,不愿“丧失革命者的人格”。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伯坚保持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气节。他以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写道“为中国革命牺牲毫无遗恨”,表露出“决定一死以殉主义,并为中国民族解放流血”的决心。他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是刘伯坚对自己短暂一生最好的总结。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