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的样子|守护“星娃”八年她不愿“桃李满天下”

时间:2025-04-0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央广网宁波4月2日消息(记者 俞烨)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早上8点,宁波市江北区橄榄树儿童发展中心内人来人往,几十个孤独症孩子在特教老师陪同下,开启了一天的康复训练。

  “要不要绿色的长方形?”“啊!不要,红色的啊!”“厉害,搭好啦,再换一块!”……在个训室里,31岁的老师王颖颖正在给孤独症孩子芳芳(化名)上一对一的训练课。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孩子“啊”的尖锐叫声。这在外人看来根本无法进行下去的课堂,王颖颖却一直面带微笑,一点点引导着孩子进入沟通状态。

  孤独症,即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

  数据显示,我国0岁至14岁孤独症儿童数量已突破300万大关。目前,孤独症成因尚无定论,也无特效药物治疗。但实践证明,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能显着改善症状与预后。

  走进橄榄树儿童发展中心,每个房间都布置得童趣十足。书架上整齐摆放着自制绘本,墙边展示着孩子们的绘画和手工作品,互动娃娃、模拟玩具应有尽有。

  看似普通的玩耍,实则暗藏玄机。她留意着芳芳的一举一动,积极回应每一句话,“这个课程是为了培养她表达需求的能力,还有在颜色认知方面的技能。”王颖颖说。

  芳芳外表和正常孩子无异,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她常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念念有词、身体扭动,还不时发出尖锐叫声。

  “她对声音的感知和我们不同,在她听来,自己的叫声只是比平常高一点,感受不到刺耳。”王颖颖解释道,这类孩子很难接受外界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因此也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在遥远而孤独的星空中独自闪烁。

  “要安静!”“慢慢来,屁股坐坐好!”……这里每堂课时长为45分钟,可孩子们很难规规矩矩坐到下课。王颖颖需时刻留意孩子的动态和反应,迅速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我们是孩子成长的环境,要是孩子学不会,就得赶紧探寻能让孩子学会的办法。”王颖颖如是说,并强调教学不仅要让孩子学到知识,更要让他们在快乐中收获成长。

  时间回溯到2016年,那时的王颖颖,刚从安徽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毕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她的专业方向有很多选择,但她最终选择了儿童康复,来到江北首家专业孤独症康复机构——橄榄树儿童发展中心。“我喜欢小孩子,他们很单纯,就像一张白纸。”她笑着说,在她眼中,儿童康复每天面对的是新生命,是希望的延续。

  一个叫豆豆(化名)的孩子,初来时总是蜷缩在角落,对旁人关切的话语充耳不闻,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安静世界。

  “叮铃——”“叮铃——”王颖颖举着黄色链条轻轻摇晃,金属碰撞声像一串清脆的密码。角落里的豆豆仿佛破解了信息,突然抬起头,尝试与她玩耍。

  这是他们相识的第7天——此前这个孩子对人类的呼唤毫无反应,却唯独对黄色链条状物品感兴趣。王颖颖观察了许久,终于找到了这把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

  王颖颖深知,“孤独症孩子通常不太关注人,更关注物品。得用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作为桥梁,让他关注、一起玩,才能走进他的世界。”

  就像教婴儿牙牙学语一样,王颖颖仰起头,让咽喉部位的震动清晰地展现出来,然后轻轻握住孩子的小手,让他感受声带震颤的奇妙感觉。每一个发音,都需要她耐心地教导,从简单的音节开始,再一个字一个字地引导孩子开口说话。

  时光不会辜负每一份坚持与付出。仅仅一星期后,豆豆就会发出“妈妈、爸爸”的声音。他的母亲颤抖着录下视频,泣不成声。那一刻,王颖颖知道,她的坚持有了意义。

  另外一个孩子杰杰(化名)则相反,他总喜欢尖叫哭闹,家长又气又急,吼他却无济于事,世界里充满了尖锐和冲突。

  “来,宝贝,跟老师一起说。”于是,她蹲下来,与孩子平视,尽量让自己“e人”起来,一字一句夸张地教他说“妈妈,看我”“妈妈,过来”。

  当杰杰发现,只要说出这些简单的话语,就能得到家长关注和回应时,便不再做那些让人头疼的行为。另外,王颖颖还不断给孩子奖励,强化他的好习惯。

  如今,杰杰已经顺利进入小学。每次收到他母亲分享孩子会写字、会计算的消息,王颖颖都会觉得自己见证了一个“奇迹”。

  王颖颖形容,自己和同事每天就像牵着小蜗牛散步一样,一个动作、一句话常常要重复成百上千次。“这需要极大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整个过程漫长,但只要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我们就很开心。”

  然而,并非每个孩子的康复过程都一帆风顺。有次一位家长在王颖颖的办公室崩溃大哭,说孩子学了大半年还会有不同程度的自我刺激行为。

  2018年,转行的念头达到顶峰。身边同事来来去去,高强度的工作和有限的成就感,让她无数次在心底对自己说:“离开吧,或许生活会轻松一些。”

  这位母亲的孩子3岁了,还只能喝奶,连基本的吃饭都不会,穿衣、如厕等生活自理能力更是一塌糊涂。

  幸运的是,孩子遇到了王颖颖。经过专业干预,他慢慢开口说话,学会了吃饭、上厕所、照顾自己,与家长也有了沟通交流。

  经过一番挣扎,王颖颖选择了留下来。“如果我们都走了,这些孩子会很可怜无助,也没人能给家长希望,我要为他们坚持下去!”

  下课铃声响起,家长们早已等候在外,翘首以盼。他们当中有的特意把孩子从学校接出,寻求更适合孩子的成长路径;有的已无奈让孩子退学,毅然挑起了全职陪伴的重担。

  王颖颖见过太多家庭,因孩子特殊的状况而陷入绝望,甚至分崩离析,其中不乏因精力和金钱难以维系,被迫选择放弃康复的。

  但她也深知,社会对这些特殊孩子的接纳度仍然有限。“孩子的感知能力弱,但家长的感知却很强,有时候大家在路上看到大喊大叫、到处乱撞的孩子,请多一些包容和理解。”王颖颖呼吁道。

  随着教龄增长,她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有限,为此努力学习考取了BCaBA国际助理行为分析师、TEACCH结构化教学资格证、PEP-3和VB-MAPP评估资格证等各类证书,并成为了橄榄树儿童发展中心教学督导、橄榄树星承学院讲师、浙江省特教人才培训班邀约讲师。

  “我渴望培养更多优秀的老师,这样我们的力量就能汇聚成海,被无限放大。”2024年,她在浙江省孤独症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培训中,给200多名同行授课,为行业赋能。

  八年间,王颖颖已干预过近300个孩子,也给近300个家庭带去希望,但她自称不愿“桃李满天下”。

  她记得那个记忆力惊人的男孩,听一遍电话号码就能背下来;也记得那个刻板的孩子,每天必须走固定路线,否则就会大哭。而她自己的孩子,却因工作繁忙,只能送去托班。

  她始终相信,每个孤独症孩子都是独特的星辰,“他们如同这世间的树木花草一般,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允许花做花、树做树,也请允许他们做自己!”

  王颖颖的故事,是无数“星星守护者”的真实写照。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桃李满天下”的荣耀,却创造了一个个从无到有的奇迹。

  八年间,王颖颖已干预过近300个孩子,也给近300个家庭带去希望,但她自称不愿“桃李满天下”。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