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西藏人民“家门口”上海医疗专家远赴日喀则开展巡回医疗

时间:2024-06-0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央广网上海6月1日(记者林馥榆)5月27日至31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虞涛带队,组织上海20家三甲医院30余名医疗专家,赴西藏日喀则市开展巡回医疗活动,并慰问上海“组团式”医疗援藏专家。

  这次赴藏专家涵盖内、外、妇、儿、中医等多种专科,他们深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江孜县人民医院开展义诊活动,为900余名各族群众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诊治和健康咨询,到江孜县人民医院教学查房6个,把上海优质的医疗服务送到日喀则各族群众的“家门口”。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虞涛介绍,上海通过“以院包科”等方式,深入推进医疗人才“组团式”对口支援工作,推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向“强三甲”跨跃式发展,深化区域医联体建设,“组团式”帮扶进一步向基层提质扩面。同时,完善引才育才机制,坚持学历教育和岗位教育相结合,为受援地持续培养多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促进上海优质医疗资源向日喀则延伸辐射,有效缓解当地各族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义诊现场,上海市皮肤病医院诊桌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不断有群众挤上前来要求加号。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主任医师杨德刚表示,以前皮肤科巡回医疗义诊咨询都是牛皮癣、湿疹、白癜风等常见又难治疗的疾病。现在健康条件明显改善,上海专家带领日喀则本地团队多年援助共建,这些常见难治疾病在日喀则医院都有了规范化、同质化的高水平诊疗服务。

  义诊中专家们还发现,很多疾病都跟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惯和就医理念相关,很多时候改变他们的观念比治疗更重要。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王丽表示,她在义诊中发现干眼症是当地的高发眼病,翼状胬肉及白内障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瑞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潘睿俊发现,日喀则地区的结石和痔疮患者更倾向于吃药治疗。于是,他在义诊现场做起了“科普大使”,告诉患者胆囊结石可以在腹壁“打洞”,约半小时就可完成胆囊切除术,伤口通常7天即可拆线,顺利的话术后第一天即可出院,这种手术具有创口小、恢复快、出血少等优点。前来咨询的几位患者,听了潘医生通俗易懂的讲解后消除了恐惧心理,表示会考虑选择手术。

  巴桑是一位拉萨卵巢癌患者的家属。当他得知5月29日在日喀则有上海专家义诊,便早早地驱车从拉萨赶往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然而由于路上堵车,赶到医院时义诊活动已结束。焦急的巴桑通过多方打听,赶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郑重下榻的宾馆,怀揣着忐忑的心情敲开了郑重的房门。郑重热情接待了他,经过仔细查看病史、阅读影像学结果后,给该名患者制定了先手术再化疗以及维持的方案,并且约好下周让她前往上海手术。

  此外,作为夯实“组团式”援藏工作的新项目,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与日喀则市人民医院29日签订了《远程医疗合作协议书》,大力推动智慧赋能,发展“互联网+健康”服务。签约仪式后,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王敏利用5G等信息技术,为日喀则患者进行跨越千里的远程会诊。

  上海医疗援藏不仅是组织大型义诊活动,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日喀则辐射,造福更多当地群众。日喀则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庆华介绍,上海13家三甲医院与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建立“以院包科”帮扶关系,全力支持医院打造一流的临床医学诊疗中心,做实做强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助推西藏西部医学诊疗高地建设。“2020年以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开展新项目新技术147项,填报自治区技术空白29个项目,“红细胞单采”技术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更是世界首例。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已实现276种‘大病’、626种‘中病’不出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为西藏培养医务人员8余万人次,‘带土移植’的551项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已落地生根。”

  5月27日至31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虞涛带队,组织上海20家三甲医院30余名医疗专家,赴西藏日喀则市开展巡回医疗活动,并慰问上海“组团式”医疗援藏专家。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