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3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前不久,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巨型数字人高擎火炬踏浪而来,携手运动员点燃主火炬,令人印象深刻。这是“数字之城”杭州送给世界的惊喜和浪漫。近年来,“数字杭州”建设次第花开,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千行百业,让更多人共享数字红利。与此同时,还景于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杭州描绘的新图景,也使这座城市成了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
身处互联网时代,数据将城市的角角落落交互在一起。在杭州,目之所及皆为数字化场景,“扫码乘车”可以到达任何想去游玩的景点,“浙里办”让百姓办事“一次不跑”,随时使用“电子社保卡”实现全程数字化就医……每一项数字技术的应用,都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更智慧,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温暖。而这些改变的背后,是城市大脑的高速运转。
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一面面数字屏幕记录着杭州的城市管理、交通运行、政务服务等情况。比如,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实施“一路一策”,采取信号配时、流量调控、潮汐车道、可变车道等方式,47条慢速道路已全部提速至20公里/小时以上。又如,在居家助老方面,于全国首创养老服务电子津贴制度,有效避免传统纸质消费券发放、结算的繁琐过程,杜绝转让、售卖等现象,真正让老年人获益。
为什么城市大脑会诞生在杭州?浙江省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傅卫权介绍,一是得益于“数字浙江”的顶层设计,二是杭州有很多数字化企业,三是杭州市民有很强的数字化意识,接受度比较高。
据了解,杭州城市大脑作为“数字浙江”的具体实践,如今正从“治堵、治城、治疫”1.0版迭代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治理“一网共治”的2.0版。“接下来,我们要继续迭代升级,全面拥抱人工智能,不断提升城市大脑的智能化水平,在提升智慧城市能级上再突破。”傅卫权说。
城市大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带动了智慧城市数字产业发展。数据显示,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近30%。尽管如此,这座城市还在悄悄谋划着数字经济的“二次爆发”。
2022年10月,“中国视谷”在杭州萧山湘湖战略起笔,以视觉智能这一新兴产业为核心,吸引着更多做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技术的企业。如果说,人们通过视觉看到了诗和远方,那么,整个制造业通过机器视觉智能则看到了“未来视界”。
走进位于“中国视谷”核心区的新华三未来工厂,听不到机器轰隆声,看不到漫天粉尘和忙碌的工人,“聪明”的工厂已经能自己干活了,产线上机械臂翻转挥舞、AGV小车灵活穿梭……这些科技感十足的智造场景刷新了人们的认知。在未来工厂,人已经很少参与生产过程,而未来,人会更少地参与生产。
2021年,杭州发布《关于加快建设“未来工厂”的若干意见》,推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深度牵手。目前,杭州视觉智能核心产业整体规模已超过6000亿元。在“中国视谷”窗口园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已有18个,总投资达161亿元,集聚了先临三维、紫光恒越等一批优势企业,产业链集群创新协作生态圈逐步形成,它们正成为引领杭州制造转型发展的新力量。
2023年12月18日,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一隅,细雨之中,绿意盎然,水汽袅袅,宛如仙境。(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一个有吸引力的城市,必定是颜值与产值齐飞。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位于杭州城西北方,有“天堂绿肺”之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
历史上,西溪湿地“梵、隐、俗、闲、野”的独到风光和气质曾令无数名人雅士挂怀。据史料记载,宋高宗赵构看见西溪美景时,不禁赞叹道:“西溪且留下。”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过度开发建设,这里曾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路边散布着企业厂房,杂乱民居点缀其间。如何让好山好水融入城市?如何让民生需求兼顾自然?这些问题亟待作答。
2003年9月,杭州市启动实施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20年来,西溪湿地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做好“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四篇文章,引水入城、截污纳管、清淤疏浚、生物治理等措施相继落地。终于,水清浅,鱼潜底,悠悠鸟鸣来。至2022年底,与2005年所录数据相比,西溪湿地维管束植物新增了518种,昆虫增加了434种,鸟类增加了134种,这里已成为飞鸟、鱼类、昆虫和草木的天堂。
特别是,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利用,西溪模式即“POD”(Park Oriented Development)广为人知,概括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具体来说,这就是一种以湿地公园为“玉”,以湿地周边区域的开发和保护为“金”,通过“赋金于玉”实现“金玉成碧”,形成湿地公园“金镶玉”的组团发展方式,目标是实现旅游、求学、居住、创业等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的发展。
“现在,西溪湿地已成为杭州市民共享的一个绿色空间,已成为人们的游玩休憩之处。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把水治理好,保护好湿地,提升生物多样性。”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湿地保护科科长张巧玲说。
据了解,在管理方面,西溪湿地还注重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的应用,建成了“星—空—地”(卫星遥感、低空监测、地面监测)融合的西溪湿地“生态大脑”,从而让湿地变得更“聪明”。
春有微波如皱,夏有一池芙蕖,秋有火柿映波,冬有曲水寻梅。今天的西溪,一堤一水、一草一木,都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自2005年开园以来,西溪湿地已累计服务游客5500万人次,经营收入超24亿元,形成了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确保了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烟火藏诗意,共富在家乡,令人再叹“西溪且留下”。(中国经济网记者武晓娟 年巍 王岩)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着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进行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