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他曾任广东省副省长特殊时期被限制了6年的自由活到了76岁

时间:2023-09-2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934年,革命战火燃起,南方革命者陷入艰难境地。红军主力战略移转,湘赣粤闽地区陷入动荡,面对国民党军的围剿,红军不堪一击,党组织深受摧残。幸而,有一位英勇干部奋起抵抗,捍卫了革命火种的最后希望,他便是尹林平。

  尹林平生于江西,1908年呱呱坠地。贫寒的家境逼得他只能上了一年私塾,却被迫辍学,投入家务劳动。18岁,他加入农协,在党的呵护下与地主豪绅搏斗,为贫苦百姓挣取应有权益。1929年,赣南苏区成立,尹林平被委派为赤卫队队长,次年,他毅然投身红军怀抱。

  1931年开始,尹林平积极参与多场战役,屡建奇功,屡获晋升,直至1934年,他成为一团之长。1934年,随着红军主力撤离湘赣,投向川贵,尹林平与粟裕、叶飞等战友留守南方,展开游击战,拖延敌军,保留着革命的火种。

  当年10月,蒋介石调动1万大军,对尹林平所在驻地展开“围剿”。面对强敌,尹林平沉着应战。在当地游击队和平民的默契配合下,他巧妙规避敌锋,巧击敌军薄弱之处,取得胜利。敌军溃败,怒不可遏,疯狂追击红军。尹林平意识到继续与敌缠斗得不偿失,决定主动撤入深山,保存实力。

  敌人担心受到伏击,不敢贸然进山追击,只能设置包围网,隔绝内外联系,企图将红军困死。尹林平见机,将部下分成多个8-10人的小队,分头行动,从敌人包围网的破绽中逃脱,各谋生路。他则悄然前往厦门,联系当地党组织,商议下一步行动计划。

  然而,厦门党委遭受严重破坏,党员伤亡惨重,组织工作陷入瘫痪。尹林平立即召集幸存党员,成立临时工委会,吸纳有志青年加入,重启地下斗争。不久后,工委会壮大,党员增至数百人。他们积极开展多项运动,传播共产主义理念,抨击国民政府的封建统治。

  南方临时党委得知厦门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主动派遣人前来接触,充分赞扬了尹林平的积极进取和斗志昂扬,授权他与闽北、粤东、赣东等地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共同行动,唤醒共产主义的烽火!

  来到1937年,国共两党暂时搁置分歧,共同面对外敌。党中央命令各地红军暂停与国民党军的对抗,原地等待改编。然而,国民党中的一些人并不甘心和红军和解,仍在暗中挑拨离间。1937年7月16日,福建一支国民党军袭击了闽东红军独立师红3团,缴获了800多人的武器装备。尹林平得知消息后,亲自赶往福建,与国民政府交涉,迫使他们发布道歉声明,并归还扣押的枪支等物资。

  1938年,尹林平被任命为广东省委书记,指挥粤地游击队开辟根据地,激励民众抵抗日寇。1943年,东江纵队成立,他担任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期间,尹林平调任粤赣湘边区党委书记,统筹三省一切军政要务。随着解放军攻占广州,他与陈赓将军共同管理粤地,清剿残存国民党军,推动土地改革,实施社会主义改革。

  1956年,尹林平出任广东副省长,期间,他一边恢复重建,一边指导公安机关清剿潜伏的敌特。同时,他动员资源支援边防部队,军民齐心,抵御

  然而,1971年,尹林平受到动荡的冲击,被错误指控为“右派分子”,遭受长达六年的自由限制。直到1977年,邓公为他昭雪,他才得以复职,半年后升任广东省委书记。此时,党中央已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尹林平果断响应号召,开始对一些关键行业进行“松绑”,允许香港方面的资本参与,增加产值,活跃市场。他的举措也成为“春天的故事”的前奏。

  回顾1934年到1937年这段时光,这是革命的低谷,中央红军在川贵遭遇了严重困境,遭受了沉重损失。而留守南方的同志们也面临极大压力。国民党军队与特务组织步步逼近,他们或躲入深山,风餐露宿,苦苦坚持;或隐匿市井,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活动,倾注热血践行红色理想。最终,他们冲破寒冬,迎来了久违的春天,革命再次升腾,曙光照耀中国的每一寸土地。这段历史铸就了不朽的英雄,而尹林平就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位。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