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6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国家明确2027年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2000万千瓦,2030年达5000万千瓦,推动分散资源聚合参与电力市场,提升电网灵活性。
:鼓励虚拟电厂提供节能服务、碳交易等增值服务,探索跨省交易,拓宽收益渠道。政策首次提出虚拟电厂可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现货及辅助服务市场,突破传统电力交易模式。
:新发布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明确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与现货市场联合出清机制,推动储能调频性能系数(K值≥0.6)与补偿直接挂钩,提升储能经济性。
:调频里程报价范围(5-15元/MW)及缺省报价机制(5元/MW)为储能企业提供价格锚点,避免恶性竞争。
:第二批绿色低碳技术示范清单纳入101个项目,覆盖构网型储能、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技术,加速技术商业化验证。
:支持民企投资新型储能、光储充一体化等新业态,政策首次提出利用国内外智库资源帮助储能企业“走出去”,推动国际竞争力提升。
:合肥提出2025年建成5座百兆瓦级独立储能电站,浙江要求新能源项目配置快速调压能力,地方装机目标明确推动储能规模化应用。
:内蒙古布局重力/压缩空气储能,吉林探索氢储能,地方因地制宜选择技术路线,避免同质化竞争。
:江苏、安徽扩大工商业分时电价执行范围,拉大峰谷价差至15元/MW,用户侧储能套利空间显着提升。
:江西明确独立储能准入条件(≥5MW/1h),山东允许虚拟电厂配储突破分布式光伏接入限制,政策松绑释放灵活性。
:北京修订《电力储能系统建设运行规范》,杭州明确储能舱防火间距(≥3m)和能量限制(≤50MWh/分区),倒逼企业提升安全技术。
2025年4月政策释放明确信号:中国储能产业正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技术驱动”双轮驱动转型。国家层面完善市场规则,地方层面聚焦场景创新,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企业需重点关注技术差异化、商业模式创新及国际市场布局,以应对未来竞争格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