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6-2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为云南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再次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在“阿诗玛的故乡”石林彝族自治县,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唱出各族儿女的热情好客,更道出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交往情怀。
近年来,石林县以“联”为友,以“盟”为约,不断扩大朋友圈、画大同心圆,积极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
1995年,与陆良县签订《石林陆良两县民族团结进步协议》,持续不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协商活动;
2019年,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签订首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友好旗县合作协议》,形成了共谋合作、共商繁荣、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合作模式,闯出一条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跨区域合作的新路子;
先后与广西、内蒙古、吉林、江苏及省内的八县(旗、区)签订10多份合作协议,在旅游、文化、教育、经济、民生等领域全方位嵌入,不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旅居协会、人参果产业协会、教育联盟……新征程,石林县以联盟架桥促进各民族共建共享的路子一直在拓展,一段段旅居生活、一次次产业携手奋进、一次次教育帮扶……以联盟搭建的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通道,犹如一根根藤蔓不断延伸,石林县与全省、全国各地的全方位嵌入愈深愈实,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相依、守望相助的一家人……
今年3月,知名主播董宇辉在石林县做节目时脱口而出的“好惬意!羡慕你们生活的地方”被广泛传播,其实,很多石林县的“新居民”早已提前享受这里的惬意。
“听着鸟鸣写书法,我都不想回去了。”来自河南的孟宪梅每年都要来石林杏林大观园住上两三个月。在她的带动下,10余名亲戚朋友也来到石林旅居。
在矣美堵、糯黑、阿着底等传统村落,火把节的篝火照亮这朵文化之花的面容,点燃一探究竟的探索热情,密枝节的民俗延续古老传承,大三弦舞的节奏与斗牛赛的呐喊交织成独特的民族交响乐;
在五棵树村,传统刺绣、彩玉雕刻与现代旅居结合,民宿墙上挂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作品,餐桌上摆着羊汤锅、彝家“杀猪饭”,游客可化身“当地人”,体验从手工艺到节庆的完整文化链……
这些美好的体验并非偶然,背后是石林县多年来不断努力的成效:大力实施“旅游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生态美县、文化活县”发展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立足实际,加快推进石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围绕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天然氧吧·旅居石林”两条赛道,全力推进石林旅居产业发展。
3月30日,2025年云南省“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系列活动的配套体育赛事在石林风景区内正式开启。每一项活动都巧妙融合喀斯特地貌的独特景观,数千名市民和运动爱好者用脚步丈量云南的诗意与激情,为石林增添了吸引力。
这些年来,石林县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体育旅游线路和景点,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摔跤、篮球等体育活动为载体,常态化开展球类、健步走、舞龙舞狮等群众性体育活动,让旅居生活充满运动乐趣,也让各族群众融得更加紧密……
据统计,2024年,石林接待旅居客9.67万人次,已有旅游及相关经营主体900余家,从业人员超1万人。2025年1至4月,石林接待旅居客达到3.52万人次,同比增长21.76%。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旅居者与石林各族群众同住一个城,聚拢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的有力证明。在充满烟火气的衣食住行中,相隔千万里的旅居客在石林大地上共同绘就了一幅其乐融融、共情共庆的和谐画卷。
“协会不仅吸纳旅居相关业态,还整合了餐饮、交通、景区等旅居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石林县旅居协会副会长李翠英介绍,协会将积极引导乡村、康养等多种旅居业态协同发展,助力石林从旅游目的地向高品质旅居地跨越。
2025年5月4日,石林县双龙广场灯火璀璨、掌声阵阵,2025第四届阿诗玛文化旅游季“天然氧吧·旅居石林”旅居人专场晚会在此精彩上演。
期间,旅居者们化身文化使者,通过丰富的节目,在共同参与活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接受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鲜活载体。
旅居,诠释着旅游业态的全新转变,昭示着文旅产业这一支柱产业和具有显着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在石林县的蝶变升级。
如今的石林,正以“三个转变”重塑石林旅游模式:从观光打卡向深度体验转变,从短期停留向长期栖居转变,从旅游目的地向生活归属地转变。
在这里,三弦琴韵与都市节拍共鸣,阿诗玛传说与现代生活对话,“旅居”升华为“心居”,“他乡”蜕变为“故乡”。从个人到联盟,石林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旅居成为石林县推进跨区域共建、促进互鉴融通的有力抓手。
仲夏时节,走进石林县的人参果种植基地,一眼望去,成片的人参果植株枝繁叶茂,白色的花朵点缀其间,农户们忙着修枝打杈,一片繁忙景象。
石林人参果,从1992年的“默默无闻”引进试种,到现在的“众所周知”,经历了30余年的“历练”成长、品牌铸造,现已发展成为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的“金果果”“幸福果”。
2024年,石林人参果种植面积达17.01万亩,产量30.02万吨,一产产值16.72亿元,综合产值35.1亿元,辐射带动40万亩,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商品人参果种植基地、集散地、销售中心和人参果优质种苗繁育中心。
如今,西街口镇成为石林县人参果核心种植区,辐射带动泸西、师宗、弥勒、陆良、宜良等周边县(市)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带动省内干热河谷地区,如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保山等发展秋冬人参果种植,逐渐在省内实现人参果周年化生产。石林县人参果的种苗更是销售到全省及甘肃、福建、海南等地。
西街口镇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商品人参果种植基地、集散地和销售中心,一颗人参果“走南闯北”,成为石林联通四海、辐射各地群众坚实的产业纽带。
在石林县,除了人参果,不得不提的就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彝族(撒尼)刺绣。这是云南阿诗玛文化和石林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默默为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上午九点,石林锦绣艺佳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各车间开始忙碌起来,布料裁剪、电脑绣花、衣料缝纫、成衣熨烫……一件件极具民族风情的“昂卡赛诺”品牌服饰,经过一道道精细的工序制作出来,准备销往省内外服装市场。
近年来,石林县科学制定刺绣产业发展规划,探索“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路径,通过大力扶持对民族刺绣产业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加强对民间绣娘队伍的技能培训,加大专业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规划文化展示基地、搭建产品展销平台等举措,着力培养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彝绣品牌,引领彝绣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彝族(撒尼)刺绣在石林已形成一定规模:目前共有市场经营主体255个、从业人员560余人,机绣产品占全国旅游景区市场刺绣制品的15%,彝族(撒尼)刺绣成为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产业推手。
为了让刺绣这条产业道路发展得更加顺畅,奔赴更加广阔的市场,2025年4月11日,石林县刺绣协会成立,这是石林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顺应新发展格局的主动作为。
刺绣协会坚持“把协会建在产业链上”,通过加强行业自律、搭建交流平台、推进传承与创新、拓展刺绣产品市场等举措,进行全产业链布局,让具有石林特色的刺绣旅游产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石林打造“1+3”百亿级产业目标贡献积极力量,也为石林各族群众走出去、学回来蹚出一条产业之路。
产业联盟的成立,畅通着石林同全国及世界各地产业协同发展和交流合作的渠道,促进石林与各个联盟县市一体化合作不断向纵深推进。
人参果、刺绣、旅居……因产业,小小石林“融”光焕发。怀揣开放包容之心的石林也以此为媒,积极融入全国大市场,融入国家战略,融汇时代大潮,从边疆融通四海,推动各民族经济互嵌促共富,夯实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的基石。
滇东大地上,西街口镇与陆良县召夸镇、大莫古镇,如同紧紧相连的石榴籽,历经30载风雨同舟,用协作与融合勾勒出一幅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壮美画卷。
陆良与石林同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和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的重点区域,自1995年石林县与陆良县签订民族团结进步协议以来,以现代农业为根基、文旅融合为引擎、生态保护为底线、区域合作为抓手,以联盟为桥梁化解矛盾,唱好同是一家人的团结歌,共同服务于滇中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
西街口镇芭茅村委会路花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黄海平告诉记者,他们以奶山羊养殖、荷兰豆种植、人参果种植、石材加工等产业为合作切入点,不断强化交流互动,积极开展互访活动,推动两地朝着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目标迈进。
通过持续不断的协商活动,石林县与陆良县等地建立了长期的民族团结合作关系,共同谋划合作、共商繁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教育作为各族人民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路径和战略支撑。高水平的嵌入自然少不了教育。石林大地上,处处留着教育帮扶的痕迹。
2003年,深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与长湖镇大海子小学结为帮扶对子,捐资建盖大海村希望小学;次年,希望小学15名师生应邀赴深圳开启了双方互动交流的助学新模式。2007年夏天,第一批12名优秀学生赴深圳参加盐田国际夏令营活动。自此,山区民族娃娃有了看外面精彩世界的窗口和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盐田国际就是那座桥梁。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与石林县民族小学开展结对共建活动,进一步加深了两地间的友谊与合作;石林县民族小学成为“真学语文”教师发展基地校,在推动整个石林教育提升发展中不断发挥作用……
2025年1月3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圆教育联盟成立。这是由南京市朝天宫民族小学、石林县民族小学、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东嘎小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第二十三小学等6所学校组成的联盟。
2024年7月30日,石林县举办“奇石林立根连根·携手共绘石榴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联盟签约仪式。
此外,石林风景名胜区与国际国内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成员建立定期交流机制,与全国多家AAAAA级旅游景区建立联系,与黄山、张家界等景区缔结姊妹公园或友好景区,经常相互走访交流,互通信息,相互选派人员交流学习;与禄丰恐龙谷、大理三塔、丽江玉龙雪山等景区共同打造云南精品旅游线路,推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无论是民族团结协会还是多种形式的教育帮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都体现了石林县通过联盟平台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联盟的成立,推动石林县构建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区域布局,为各地共创、共建、共享发展成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共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
以联盟搭台,在合作中增进交流,巩固友谊,共同发展,石林从未止步。从只身勇闯到抱团取暖,当下的石林,正以联盟之“聚变”绘就城市发展之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