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第十三届北京消化肿瘤国际大会6月11日闭幕。本次大会以“创新、凝聚、奋进”为主题,汇集多位院士及学术领军专家,共同聚焦消化道肿瘤最新研究进展和方向,探讨消化系统肿瘤精准临床和转化研究的关键问题。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沉琳教授说,我国每年新增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约有180万到200万。近年来,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代表的精准治疗发展迅速,消化道肿瘤患者也受益良多。以食管癌为例,我国食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很低,仅在20%左右。过去40多年全球都没有治疗食管癌的新药,随着免疫治疗发展,大型临床多中心研究表明,食管癌患者在围手术期接受免疫治疗与放化疗结合治疗,三成患者能够得到明显的缓解。可以预估,未来十年,食管癌治疗会产生非常大的变革,“我不敢说五年生存率翻倍到40%,但是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30%以上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沉琳说。
我国每年新增的胃癌患者占全球新增患者半数左右,随着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难治人群的生存期也有了明显提升,“目前我们的研究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原来是我们跟着别人跑,现在是别人跟着我们跑。”沉琳说,我国开展的一系列高质量临床研究,明确了多种治疗局部晚期或晚期消化道肿瘤的新方案或新药,甚至改写了国际指南,大幅度降低了患者复发和死亡风险;原来认为无解的胰腺癌、胆道肿瘤、肝癌等癌种领域的治疗发展都十分迅速。
在消化道肿瘤领域,针对不同分子分型以及免疫微环境的不同所采取的个体化的治疗,始终是未来研究方向的重点。“我们所有的研究都是基于临床应用,根据临床问题设计转化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再次转归临床的科学思路是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未来精准治疗可持续发展,真正促进疾病诊断、研究、转化和治疗。”